close
小朋友拿到需要訂正的簿本時,抱持的心態是「寫出正確答案交差」還是「哪裡錯了,我來想一想」以及接下來的行動是「看正確解答是什麼,抄上去了事」、「隨便再猜另一個答案,無法通過再說」亦或是「我再重新想想看,是不是應該這樣寫才對」......
我很好奇這些細節與孩子的學業成就到底有沒有正相關?不曉得有沒有人做過類似的研究,這些努力付出甚至繞了遠路的孩子,學業成就是不是比投機取巧、速成的孩子還要好?
批改孩子們的訂正作業非常費時,我得像7-11二十四小時開張,下課間,隨時等候他們把訂正好的簿子給我批改。我時常叮嚀孩子,寫作業時要用心,寫得好,我們寫一次就夠了,寫不好,老師還是會要你訂正,一直到好為止。
訂正的作用不在要求「標準答案」,而是自我檢討的歷程--知不知道哪裡錯了?知不知道怎麼改過?下次如何避免犯同樣的錯?
特別是在語文的練習更可以感覺得出來--有些小朋友很用心,被糾正過的、錯別字或語句結構,便不會再犯,他們的學習,常有一種「打破沙鍋問到底」的精神;有些孩子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,改了再改,給人一種「化外之民」的錯覺。
學習路程很長,慢慢的,彼此間程度的拉開與能力的分野,從這點小事中,便可看出端倪。
PS.我常常告訴孩子,學問、學問--要學也要問。下課時,偶而會有孩子與我討論上節課程的相關問題,他們的思考速度與思考力,或許就是在這樣「學」與「問」的過程中養成的吧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