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三上的社會重點還是自己、班級、學校,課堂上的討論大概憑著生活經驗就有辦法應付。
三年下學期的社會從自己延伸到社區、地方,由生活經驗轉向地方的風土民情,企圖培養孩子愛鄉愛土的情懷,內容開始有點難度。
課本第二單元介紹台灣的特殊景觀或文化,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,按理講不應該陌生,但我從小到大的求學歷程,都在學大陸的歷史、地理,關於台灣本土的知識非常貧乏(雖然我大陸的歷史、地理也不怎樣,學得一團糟......)。
別說去過了,有些課本介紹的地方,我甚至是看了社會課本才知道的。
看著示例的一張張圖片,文字敘述顯得饒舌又難懂,不在那兒生活的孩子,沒有切身的經驗,讀起來格外吃力。
例如:嘉義縣阿里山鄉特富野是鄒族的古老部落,有傳統的「庫巴」建築(男子聚會所),並會舉行重要的「瑪雅斯比」祭典。瑪雅斯比是鄒族部落的祭典,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,在庫巴及其廣場前舉行(轉引自社會課本P.23)。

光這一段話,全班讀了兩、三次還讀得「2266」,明明是國字,逗在一起卻難讀得要命。信不信?為了解釋這段話,我們學了快一節課......

課本「親親菜菜」附了一張圖,就要孩子記這段話,考試還要考,例如:
)瑪雅斯比主要是祭拜(1)天神和雨神(2)天神和戰神(3)太陽神和戰神(4)雨神和戰神

有沒有看過「百萬小學堂」--小學考試的題目就像那樣,孩子就是要背下「就算不知道也不影響生活」的答案,這樣才能得高分。

以上--只是冰山之一角。
課本僅用兩個扉頁、很囂張的介紹了八張類似這樣的圖,每一張圖「各」代表不同地區的特色,而且都只有圖說,教師手冊裡的某些補充資料也整理得很瑣碎,我是有看沒有懂。
如果這些地方孩子都沒去過,光靠文字敘述恐怕難以內化,必須有口語的補充說明,孩子才有辦法吸收。
(課本為什麼不舉些家喻戶曉的例子呢?這樣編排的用意是為了平衡城鄉差距嗎)
於是,我昨晚上網查這八張圖查得頭昏眼花。(OS:是八陣圖嗎? 

上課時,果然不出我所料,這些圖片對孩子來說真的太過生疏,大部分沒看過也沒聽過,不過他們卻對圖說內容充滿好奇,一直搶著舉手問問題、補充說明。這我如果不先做功課,恐怕會招架不住......
依據課堂中的說明,孩子也有許多精彩的提問,一來一往間,他們的學習變得饒富意義,我享受了一段師生互動非常活絡的時光。

解釋澎湖人如何利用天然資源發展石滬漁業時,孩子忍不住驚呼:『他們好聰明......』,接著,竟然不約而同地響起給澎湖漁民如雷的掌聲;說到傳統的庫巴建築時,孩子一直問:『如果是觀光客的女生可不可以進去呢......』;談到綠島的朝日溫泉,孩子對海底怎麼冒出溫泉這件事充滿異想;說明平溪放天燈時,孩子好奇完全與課文無關的議題:『天燈飛到天空之後呢?最後去哪了......』;介紹中和的緬甸街,孩子對他們四月即將來臨的潑水節躍躍欲試,我叫孩子回家問問爸媽,有空可以去玩玩......。

「好,上到這裡、課本蓋上,考試,小白板準備!」
課後出了考題立即評量,沒想到全班都會,社會也能像學數學一樣「現學現賣」。
立即成效看來不錯,不知保留成效如何?一週後小考便知。

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--我決定今年暑假一定要把課本介紹的,我沒去過的五張圖給他玩光光!

另出一份暑假作業:小朋友當解說員,邀請家長一起去課本介紹的景點玩一玩、並拍照存證(八圖選一)。

嘿嘿。


後記:
前幾天,我和同事們討論社會課程,發現本學期內容實在艱深許多,光靠課堂上的聽講恐怕學習效果不佳。我一直想著如何能減輕孩子的記憶負擔,除了背誦之外,應該有輔助的辦法才是。
無法行萬里路,只好帶孩子讀萬卷書--無法去那裡,起碼我們可以看看照片、影片過過乾癮,或許印象會比較深刻吧?
此時,就很感謝學校配發給班級的超高級資訊設備,上起課來真的輕鬆便利許多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樂寫老師 的頭像
    樂寫老師

    樂寫老師的教學隨筆

    樂寫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